当前位置:首页>>典型案例

工作案例交流(26)河南农业大学:让青春在中原更加出彩——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2021-05-12

分享: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26期推出:让青春在中原更加出彩——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让青春在中原更加出彩

 

——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一段摆脱贫困、攻坚克难的历程中,一批又一批农大人默默奉献、砥砺奋进,为河南脱贫攻坚谱写了壮丽篇章。其中,更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农立心的研究生群体,他们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磨砺青春,绽放出无愧于时代的绚丽光芒。

 

 

以农立心的“泥坑博士”

 

他在小学时就立志成为“第二个袁隆平”,高考那年所有志愿都填报了农业大学,如今已是作物学博士的他积极投身精准扶贫战场,用莲藕技术为农户累计增加收入数千万元,和省委书记对话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2015级作物学博士研究生吕伟增,在更多的时候,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泥坑博士”。

 

追逐梦想,砥砺奋进书写出彩人生

 

1999年小学四年级时,被老师问起有什么梦想,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成为第二个袁隆平”。2008年高考填志愿时,他将10个平行志愿全部填报了农业大学,最终被河南农业大学录取。在河南农业大学学习期间,他变成了真正的“农民”。2009年大一时,他就选择参加了MYB创业培训课程,还利用暑假兼职农资销售工作,直接与农民接触学习农业生产一线技术。他将课堂学习的农业知识与农民种植管理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2012年,他本科毕业,又选择在河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那时,正赶上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导师的支持下,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创业之路,他和团队不断努力,多次研究,最后敲定了在泥河洼耕地上种莲藕的方案。几年时间他研究了莲藕高产栽培、解决藕田浮萍泛滥等新技术,还在浅水莲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推行“莲藕——泥鳅、黄鳝”“莲藕——鸡”套养模式。期间,他硕士毕业又选择了攻读作物学博士,主攻作物高效节水栽培技术。

 

 

吕伟增和他种出的莲藕 

面对曾经不看好他的农民老乡,他没有藏私,将莲藕高产栽培技术整理总结,并印刷成技术手册免费分享给农民。有村民疑惑问,“有点技术还不藏着,这样让大家都知道了又不赚钱,你图的是啥?”,他就笑笑说:“就是为了让你们都有钱赚啊!”现在,当地农民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

 

艰苦创业,勇于担当助力脱贫攻坚

 

在莲藕种植行业摸打滚爬5年后,2017年他创办了河南步步生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浅水莲藕种植服务,先后服务的企业有新郑力上农业、鹤壁大用集团、河南供销总社、君源有机农场等等,也有驻马店、周口、焦作、漯河、许昌、兰考等地的种植大户。

 

   

吕伟增在藕池中现场指导农户种植莲藕

 

周口市扶沟县冯老村是河南农业大学对口扶贫村,2017年,吕伟增响应学校号召将观赏荷花引入到冯老村村容村貌改造中,并免费提供荷苗,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年,他应国家级贫困县兰考县国土资源局邀请,参与调查800余亩莲藕绝收原因,后被兰考县聘为技术顾问,为兰考县2000亩浅水莲藕精准扶贫项目提供种植技术培训指导。

 

2018年,他应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邀请,在商水县为农民培训莲藕种植及高产技术、分享市场销售知识与经验。近年来,他为农民开展了数十次扶贫技术培训讲座,累计服务田地面积达10000余亩,为农户累计增加收入数千万元。在给农民做培训时,他经常挽起裤腿跳入泥水中,边讲边操作,农户都亲切的称他是“泥坑里的大博士”。他说,每一次听到农户说“常回来看看”,内心的喜悦瞬间就将辛苦冲走了,再累也值得。

 

吕伟增参加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扶贫技术讲座

 

 

再接再厉,强农兴农奋力新作为

 

在解决了莲藕的种植与销售问题后,他感觉还远远不够。为了让莲藕产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2019年,他依托食品名城漯河市,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进行莲藕深加工,延伸莲藕产业价值链,让农民富起来,让农业强起来。“莲藕行业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一定会继续研究下去”,他说。

 

作为一名农科博士,他带领团扎根中国大地,用信念、用专业、用汗水贡献青春力量,锤炼意志品质,并通过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支持农业,投身于农业。

 

 

“出彩中原”的博士服务团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出彩中原”博士服务团由果树专家,专业学位硕士生(农艺与种业)和博士生(园艺学)组成。服务团历经三年(2018-2020)主要围绕洛宁县果树产业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果园和育苗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和技术指导,为助力洛宁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撑。

 

校县合作,共创强农兴农之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洛宁县相关职能部门和园艺学院相关专家多次交流,不断深化同河南农业大学“校县合作”工作,希望将“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的合作成果扩展到家家户户,助力打造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18年河南农业大学与洛宁县签署“校县合作”协议,派博士服务团深入果园和育苗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助力当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2018年,服务团用了10天时间,深入细致地调研了洛宁县果树、蔬菜、食用菌等农业生产项目,建议洛宁县利用好已有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林果、高山越夏蔬菜等特色产业。

 

博士服务团到果园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

           

博士服务团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

 

 

扎根大地,让课本知识回归实践

 

2019年,博士服务团一行17人历时10天,就洛宁县果树、蔬菜等农业生产项目同相关企业和合作社进行了调研,与部分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座谈,撰写了调研报告提交给洛宁县政府。服务团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激发科研活力,“点对点”帮扶洛宁果树产业发展振兴。

 

洛宁“十年九旱”是制约果树产业发展的最大不利因素。针对苹果、金珠沙梨等深根性耐旱经济作物,服务团采用适宜的旱作技术,实现丰产目标,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效益高,抗灾能力强,尤其是大旱年份,林果产业优势更加明显。

 

 

博士服务团与部分企业和种植大户进行座谈交流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18级农艺与种业(园艺)硕士生研究生张行行表示,开展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学农爱农情怀,在实践中检验了课堂课本上讲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技能,为地方、为果农解决了实际当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助力中原更加出彩贡献了青春和力量。

 

2020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园艺学院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在2019年调研报告的基础上,今年学院再次组建博士服务团对洛宁县的苹果产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对当地苹果种植开展新技术推广,对生产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深化洛宁县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言献策,为果农和企业增产增收尽心尽力。全力服务洛宁苹果产业,重点从乔化、矮化自根砧苹果园投入产出、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使用以及苗木产业情况开展调研和技术指导,并结合实际开展苹果园管理与优质大苗培育技术培训。

 

排忧解难,“点对点”指导

 

2020年9月17日,正在洛宁县进行调研的博士团队一行,接到县林国办的求助电话,反映在故县水库附近一个园区,发生大面积枯叶、落果现象。服务团一行急忙乘车赶到现场,在经过认真、细致的排查后,得出由于果园管理技术不到位,导致果园病害、虫害相当严重的结论。

  

服务团成员在果园调查病害

 

 

针对果农提出的苹果树树叶早脱的问题,博士服务团在果园深入观察分析,初步认为该果园叶斑病、蚧壳虫、轮纹病等病害严重,再加上八月份该地区雨水较多,气温较低,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病严重,并将部分病害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离鉴定。

 

当地很多果农对于苹果新模式和树形不了解,尽管到了矮砧密植示范果园参观学习,却只看到表面的树形,没有掌握整形要点,使用矮化砧建园,但还按照以前的方法修剪。博士服务团给果农进行技术培训,详细的讲述苹果新模式新树形的特点及树形修剪精要,拿着剪刀亲自示范,包教包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真正扎实专业知识,激发科研活力,就必须增强生产实践能力,将广袤的农林大地当作施展拳脚的论文材料,将丰富的田间地头的生产问题当作研究发展的课题方向,将朴实劳苦的农民大众当作至亲至爱的农业同路人。夯实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激发科研进步的灵感,厚植学农爱农的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旨意和目标,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青春力量。

 

 

舌尖安全的“守护神”

 

近年来,熟肉制品加工产业逐渐走上了“产量多,需求高”的发展道路,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了生产商的“重要条件”。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组成志愿服务团,抓准焦点问题,对双汇熏炸烤产品开展了以绿色食品生产需求主题调研。

 

守护熏烤炸产品加工安全,助力行业绿色安全发展

 

目前,我国主要有熏肉、熏鱼、麻花、油条、烤鸭、烤鱼等为代表的传统熏炸烤食品,是中华美食的瑰宝。但传统熏炸烤过程易形成热加工伴生危害物,产品安全性待大力改进;传统加热方式能耗大、污染排放大,环境污染问题待解决;常用食品添加剂热不稳定、功效低,低效、过量使用问题突出。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传统熏制、炸制、烤制食品加工企业大部分尚处于作坊式生产阶段,危害物控制、污染物减排、品质保持技术缺乏。志愿服务团将问题及需求都详细记录,总结形成调研报告,开展了相关加工技术研究,研发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助力产业实现了产品的绿色转型生产。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志愿服务团赴双汇调研

 

 

深入生产一线,助力食用菌重金属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河南是香菇种植大省,政府围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从发展保障、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集群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香菇产业以国家香菇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推动香菇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香菇种植基地让村里原先靠外出打工挣钱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如今在香菇种植基地务工不仅可以兼顾家里,收入也不比外出务工低。但是在香菇出口过程中,镉超标问题较为严重,重金属检测成为评判香菇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成为出口商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志愿服务团调研香菇加工企业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结合线上线下生产实习融合的方式,深入香菇种植、香菇加工企业,围绕抑制香菇中镉的吸收展开相关调研工作,将食品安全控制等相关方面的专业所学知识应用到基层实践。实践团队成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香菇生长过程中对镉的富集开展了大量的实验,为抑制香菇对镉的吸收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研发了相关控制关键技术,有效降低了香菇中重金属的含量。为了进一步降低香菇中重金属的含量,实践团队成员进入香菇加工企业,结合加工技术,研发了香菇重金属祛除技术,为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有效提高了香菇的安全水平,用行动践行了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守护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脱贫攻坚的喜悦还在脸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群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豪迈热情,谱写着一曲曲无愧时代的青春华章。

 

在2021年1月24日的《光明日报》上,头版头条赫然是《百姓的难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这篇报道中展现的不仅有农大教职工战天斗地的为民情怀,更有研究生奉献的智慧和汗水。

 

对于研究生们做出的贡献,河南省政协委员、校党委书记魏蒙关深情地说:“我们的导师带着研究生长期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以田间为课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教兴农的初心在服务基层和服务农民的行动中开花结果。”他还特别寄语研究生们,希望大家继续将田野当成人生的大课堂,围绕“五个振兴”,打好“组合拳”,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保驾护航,用火热的青春让河南的父老乡亲过上火红的日子。

 

 

(河南农业大学  张红阳主持,赵全志、黄现青、胡建斌、郭红祥、周红飞、郝四平、王朝杰、焦睿、张辉、熊宇钰撰稿)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