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23期推出:助推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吾辈之责——记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硕博研究生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
助推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吾辈之责
——记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硕博研究生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一份子,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硕博研究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深刻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阻击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深入团场连队 发挥专业特长
2017年暑假,当时还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本科学生的王军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的号召,跟随老师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的223团,进行“三下乡”科技支农志愿服务,从此开启了王军武四年的支农服务。对于223团的连队职工来说,王军武是他们特别熟悉的一个名字,每年暑假,王军武都会带领大学生到他们的田间地头来,书包里装着沉甸甸的果业种植技术手册,一边给老乡发放技术手册,一边向他们了解林果业的种植生产情况,调研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把老乡们反映的问题认真记录,分类整理。返校以后,王军武经常在农学院的各个教研室跑来跑去,找相关老师咨询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咨询到方法以后,王军武会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精心制做成种植知识手册,并把印刷好的知识手册邮寄给老乡,王军武说:“知识领先,让教会他们做职业农民,会种地的农民,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农户,这样才能让我们团场的农户真正的脱贫致富。”就这样,王军武成为 223团维吾尔族老乡口中的“干儿子” 。
王军武指导农户修剪葡萄
王军武为农户发放并讲解技术手册
走进南疆果园 书写支农故事
2019年,王军武以优异成绩考取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南疆农户种植生产中的问题,他决定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八团聚慧谷农民合作社开展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工作。在第一师八团,与导师、兵团科技特派员于坤副教授研究南疆设施无花果的高品质生产种植技术,经过一年的研究试验,南疆设施无花果品质、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用果农的话来说,“这么好的果子,竟能卖到5元一个的好价格,我们之前想都不敢想”。无花果的高品质种植技术,不仅仅让果农的干劲更强了,而且让果农的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
当地温室大棚的保温被由于农户操作不当,掉落到大棚后面,导致冬季无法保温,农户们感觉到特别烦恼,因为维修大棚的费用大概需要3万元,这对于农户们来说,是一笔巨款。王军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主动站出来,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此问题。通过他多方咨询,最后制定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他立即写了一份请求信,三次前往八团电力所寻求帮助,终于电力所领导被王军武的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化,派出了40多个工人,免费帮农户把温室保温棉修好了,为农户们节省了3万多元,王军武成为当地果农口中的“新时代大学生”。
王军武种植的高品质无花果 王军武与农户交流
深入实践,响应“向南发展”战略
南疆无花果栽培有望成为继红枣之后的第二大果树经济作物,研究无花果生长发育,尤其是水肥管理可为无花果产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无花果增产、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兵团果树农业得到更大的发展。2019级农学研究生姜露露跟随导师来到了农一师八团,根据当地栽培管理情况,深入无花果水肥管理的研究工作。在实践中他这样说道:“我遭遇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这让我在科研的路上有了绊脚石,为了克服困难,我向上级申请了吃住都在地里的请求。这虽然很辛苦,吃、行都不方便,但这使得我们科研任务得以有条不紊地继续下去。”
实践中他感慨道:“科研日子对于我来说是不算苦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因为环境艰苦而抱怨退怯,有这个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我们产学研基地文洛温室的入口上方有着这么一句话:“落实向南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农业;这也是我在响应号召,带着科研任务,为农民增收、为农业发展而去的,我觉得很荣幸。”
姜露露协助农户种植并讲解无花果栽培
乡村振兴中国梦 农学博士我先行
努日曼古丽·艾尼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她出生在祖国最西边的地区新疆喀什,从小到大跟着父母和哥哥姐姐在家干农活,给棉花地除草、打顶、打药。古丽说:“等待棉花吐白白的棉絮的那一刻,我深有无比的成就感,是棉花的故事让我走出了家乡,赴天山北边的“戈壁绿洲”石河子大学深造,巩固专业知识。”自2017年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以来,多次跟着导师赴南疆考察生态地理环境,推广适宜南疆生长环境的棉花品种,进行了棉花整个生育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和科技讲座(辅助翻译),同时采集当地主推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机采相关性状的数据,对新品种品系与南疆主推品种和地方品种产量、品质进行对比实验和分析。根据前期示范种植的产量和品质考察结果,2020年根据农户需求,努日曼古丽跟随导师聂新辉教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4团原种连,种植了7个棉花新品种150亩地。期间努日曼古丽和当地农民吃住在一起,指导农民开展播种、苗期管理、秋收工作。看到亩产量比本地主推的棉花产量增效10-15%以上,当地纷纷伸出了大拇指。
古丽与石河子大学研究生科技服务社会实践团合影 古丽在田间采集棉花样品
强化农机结合 建设美丽家乡
调研过程中,团队老师和学生,在当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与带领下,一起走访入户,和农户进行亲切交谈,为农户进行指导、讲解和答疑;为农户发放棉花手册,同时对知识手册上的知识进行现场分析;并且对当地主要种植棉花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管理的方式等进行收集和汇总,深入农场调研和主动发现种植棉花过程中遇到的目前棘手解决的问题,发现农户和职工对棉花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的需求比较迫切,而机械化生产的观念相对较差,分配到农户的人均耕地较少,无法进行机械作业。针对农户缺乏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需要大学和当地团场连队建立长期联系,进行社会实践和科技支农。此外在发现目前连队基层缺少专业人才,基层连队十分需要一批既有农业专业技能,又可以服务连队,奉献兵团的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而目前团场和连队的年轻专业人才很少,职工和农户对于种植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缺少创新理念,农民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快。针对以上问题,努日曼古丽·艾尼说:“我们新一代农业科研工作者应该在上学期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赴南疆跟农民学习实践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农民谋取利益。毕业之后我愿意去基层就业,发挥我最大的能力,为兵团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古丽为农户发放棉花种植技术手册
撰稿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撰稿人:王军武、姜露露、努日曼古丽·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