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典型案例

工作案例交流(25)云南大学:实践勤耕读 成长“慧”种稻----记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人才培养

2021-04-20

分享: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11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25期推出:实践勤耕读  成长“慧”种稻----记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人才培养

 

 

实践勤耕读  成长种稻

----记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人才培养

  

 

一棵稻,从昨天走来

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奠定了稻谷是世界上最重要粮食作物的地位。而稻谷生产中环境友好型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则是全球农业和绿色发展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

 

云南典型的水稻种植模式

1997年,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提出了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Rhizome)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PR)的设想。经过二十余载的不断探索实践,培育出了具有生产应用价值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5PR25)、云大107PR107)等多个多年生稻品种。从物候、土壤生态等多方面开展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多年生作物育种领域具有里程牌意义,实现了稻谷生产方式从一年生到多年生的转变。多年生稻技术是一项轻简化的稻作生产技术,多年生稻的秧苗是从上一年(季)稻桩地下茎的芽上生长出来。实现了从第二年(季)起,基于越冬和免耕技术,稻谷生产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生产环节,促进了节本增效、减少劳动力投入、减轻农田水土流失等多维效益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让多年生稻技术快速走近农户,走进乡村,让田野吐出稻花香,农民增产又增收,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师生不懈努力的目标。

 

建小院,扎根在乡村

新农科如何培养人才?在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立项重点课题的支持下,云南大学农学院胡凤益教授带领多年生稻研发团队,自2020年始立足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秉承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遵循校地合作科技服务生产宗旨,推动农科学子“学农爱农”实践育人模式创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的曼拉村建立了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小院有试验田50余亩,常年有5-7名研究生和2-3名老师入驻。以小院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研发与农科人才培养进行结合,培养农科学子的三农情怀、促进学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让农科学子成为祖国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

 

勐海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鸟瞰图

勐海曼拉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一角

 

你们的谷子(稻谷)这么神奇?不需要犁田耙田第二年还能继续生长?会不会产量很低啊......?”曼拉村的田间地头,小院的黄光福老师带领研究生和当地农民兴致勃勃的聊起了多年生稻,农民岩花哈说:“这个稻谷(多年生稻)真是好,少了很多以前种田的事多,现在我空闲时间还可以去给别人做工,收入增加了不少”。

 

小院研究生李凌宏向种粮大户讲解多年生稻栽培技术

 

小院的同学和老师们积极服务于当地的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给农民带来了实际收益。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与西双版纳宝云香稻公司合作,截止到2021年,该公司已成功应用多年生稻技术生产5万余亩,为企业节约种子和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开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160万元。以多年生稻技术为核心,以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为载体,在云南14个州市的76个县区、我国南方8个省、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孟加拉、巴基斯坦、乌干达、科特迪瓦、塞拉里昂等国进行试验示范,累计推广多年生稻10多万亩,惠及2.3万农户。

 

种稻,成长于泥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的每一位农业硕士都应该做到接地气、问根本。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在来到曼拉村之前始终是一知半解,停留在课堂理论与书本知识中,直到身处曼拉科技小院,同学们才真正对“三农”问题有了清晰的感性认识。

某天傍晚,师生一行到曼拉村会计家做客,听村长讲述了曼拉村的曾经:“曼拉村小组以前环境卫生非常差,村内道路坑洼不平,农户家私搭乱建,路面狭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人畜共居,公共水沟里都是残渣剩饭、生活污水,村民苦不堪言。”这幅难以想象的光景与现在所看到的空气清新、整洁明亮、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曼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6年土地整治,2016年拆除围墙,道路亮化硬化绿化工程陆续完工,党员干部每日值日打扫卫生......”村党支部书记岩温龙说到,“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我们发动了全村的力量,现在的曼拉村已经被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从他自豪的开怀大笑中,我们读出的是曼拉人不断奋斗不断拼搏的精神,也更加意识到,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大有可为。

 

听曼拉村党支部书记给小院的研究生们讲曼拉村的故事

 

而这如此巨大变化与发展,与一个坚强的基层党支部密不可分。科技小院所有学生党员通过参加曼拉村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真正体会到党支部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度认知中国共产党在三农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这不仅实实在在提升了同学们政治觉悟,更是培养农科学子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思想。

 

 

小院的学生党员参加曼拉村党支部民主生活会

 

当朋友圈里的同学在晒旅游的风景,分享品尝美食的心情,小院的师生们却背上各自的行囊,从城市来到田间。一开始同学们很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交通不便利,生活设施不齐全。 “我们每天都需要自己做饭,对于我这种不会做饭的同学有点小苦恼,但是经过老师亲力亲为的教导,看视频的学习,打电话向父母请教等,我现在也能做出不错的饭菜了,小院不仅让我们学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生活技能。” 小院新成员唐筱韵同学感慨。

 

胡凤益老师手把手教会同学们做饭技能

 

农学试验要讲‘五得’,即干得、说得、走得、吃得、睡得。能在田间地头里干得,能和邻里乡亲们说得,能在水田旱地中走得、能在繁重劳作后吃得,能在茅室棚户里睡得,‘五得’里皆是智慧、汗水和毅力,只有掌握它们,才能真正融入这片大地,去里面汲取知识,磨练心性。”胡凤益教授如是说。

“耕读”说的是古代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如今在曼拉这个科技小院里却有了新的意义,“你们既是农民也是学生,你们需要学会种田,但不能只学会种田。”白天,同学们在田里试验发现问题,晚上带着问题与疑惑在自习室查阅文献,相互交流探讨,将田里知识带出田外,再让知识回到田里。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探索真理。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