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典型案例

工作创新案例(5)集美大学:“为振兴乡村贡献青春的力量” 研究生“三支一扶”纪实

2021-03-04

分享: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5期推出:为振兴乡村贡献青春的力量——集美大学研究生“三支一扶”纪实 为振兴乡村贡献青春的力量

——集美大学研究生“三支一扶”纪实

 

集美大学地处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具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福建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集美大学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育人报国的政治大考、能力大考,借力学校科研团队提速产业扶贫,借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扶贫,借力科技培训授人以渔正在成为集美大学服务乡村贡献三农的强大平台和服务器。

 

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是集美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本学院一批批研究生同学们十年如一日,持续接力,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将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中,为贫困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带动了一家人、一个村、甚至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线上书写靓丽青春赞歌。

 

历时七年 化蚝壳为神奇

 

 

硕士研究生许玲玲在田间测量土壤的pH值

 

初冬季节,在集美黄地村,集美大学“蚝壳惠民”科研团队的师生们正通过果实采摘和土壤测试收集实验数据。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热销市场的黄地橙挂满了枝头。“村民们用了我们的耗壳土壤改良剂后,果实肉质、口感有了很大改善。这几年我们除了课堂、实验室,就是农村山地,我们在科技助农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我们的学识。”研究生丁希月说,他们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由于化肥的过度使用和酸雨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酸化土地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其中,南方土壤酸化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福建省,酸化耕地面积已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6.5%。在漳州平和县,土壤酸化面积甚至占当地总耕地面积的99.27%。土壤酸化导致营养元素流失,有毒重金属化合物溶解度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结构变差,减产减收,种植出的农产品品质下降。

 

  历时七年,集美大学“蚝壳惠民”团队致力于利用贝类副产物解决土壤酸化板结、重金属超标问题。集美大学“蚝壳惠民”研究团队从福建沿海堆积如山、每年超过100万吨的废弃蚝壳入手,经过系列处理工艺,使这些令人头疼的生蚝副产物成了富含钙、镁、锌、铁等多种金属元素及氨基酸的土壤改良剂原料。作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曹敏杰希望能将这项土壤改良研究成果普惠于民,帮助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在不间断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恢复地力的愿景。

 

带着学识扶贫助农的精神和奉献青春的热情,食品加工专业研究生丁希月、许玲玲在导师曹敏杰教授的指导下,和研究团队先后走访了永定、诏安、平和、同安、灌口等地的村落,取土、测值、标记,与农民交流使用土壤改良剂的种植效果,把一手资料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无论冬夏,太阳帽、实验工具是他们每次下乡的基本装备。

 

这两年,“蚝壳惠民”团队多次为农户进行种植技术讲解及土壤相关知识的普及,并将土壤改良剂以公益形式免费提供给多个县的贫困户和种植户,用于“治土扶农”的公益事业。每一次下乡走访,我们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更激发了我们投身农村农业发展的热情。”许玲玲说。在走访漳州市龙海县紫泥乡西红柿种植大户士杰时,他努力地用不擅长的普通话表达着对师生们的感谢之情:“用了你们这个蚝壳土壤调理之后,植株得好西红柿产量估计提高了10%,脐腐果、裂果明显少了。”

 

  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科学地改善土壤,研究团队针对不同作物适合其生长的土壤酸碱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一次次下乡,师生们欣喜地看到使用土壤改良剂后,土壤的酸化程度不断改善、农作物呈现日益旺盛的长势。“望着一个个硕果累累的果园,我们百感交集,能为农村发展尽一份力,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许玲玲说。 

 

研究生丁希月与导师曹敏杰教授一起解答村民种植过程中的难题

 

同学们每次去荔枝种植大户黄芋如回访时,黄芋如都站在家门口迎接他们的到来。“曹老师和同学们每次来,都和我们交流种植技术,给我讲解壳粉(蚝壳土壤调理剂)的作用,解答我们在种植过程中的疑惑。我种荔枝几十年了,去年施用了蚝壳粉之后,今年长出的荔枝是最好吃的!”种植户的肯定,让研究生们充满了力量。

 

七年间,同学们换了几批,每一届研究生在曹敏杰教授指导下精益求精地完成了一项项任务,将成果运用于广大农村土地。

 


 

学以致用,提升乡民农业技能

 

 

    

研究生李昊和林琦等在初创期小企业进行食品加工与安全技能培训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是革命老区贫困县当地特产琯溪蜜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平和县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打造琯溪蜜柚深加工产业群,提高其产业价值。但是,技术人员缺乏制约了平和县加工产业的发展,成为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针对该问题,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倪辉教授带领研究生组成柚类水果加工与安全实践小组,长期深入平和县相关企业,围绕柚类水果产后加工进行实践育人研究。通过实践,学生把琯溪蜜柚加工问题写到论文中,把平和县文化传播到微信中,把企业的实践珍藏到青春记忆中,同时将食品加工、食品安全检测知识传授给企业员工,产生了良好的育人与乡村振兴效果。

 

漳州市柚之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初创期小企业,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秀峰乡秀峰村,主要经营水果的种植、加工、销售;水果制品、速冻食品、糕点的生产、销售。该公司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本乡本土的父老乡亲,由农专工成为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食品加工理论技术的缺乏,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成为他们收入提高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2019级农业硕士李昊与林琦、刘芯如、肖贇林和林诗迪等组成实践小组,多次对员工进行琯溪蜜柚品质分析、果酱生产工艺标准化、酸碱滴定、菌落总数测定,霉菌测定和大肠杆菌测定等方面技术培训,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增强了乡村人民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收入水平。

 

通过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研究生贫困地区小型食品企业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强化了振兴乡村的历史责任和重要意义,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知识是乡村振兴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坚定了“服务产业,带动乡村与时代接轨”的实践价值观。肖贇林同学兴高采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实践学习让我受益匪浅,经过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我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决心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养育我的乡村样貌,改善乡村百姓的生活”

 

每一份的付出,每一天的辛劳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以科技扶农为己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集美大学研究生如是说。

 

供稿单位: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