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典型案例

工作案例交流(22)北京农学院:学习践行两山理论,服务首都生态沟域

2021-03-21

分享: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11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22期推出:学习践行两山理论 服务首都生态沟域——北京农学院研究生生态沟域实践团队纪实。

 

学习践行两山理论 服务首都生态沟域

——北京农学院研究生生态沟域实践团队纪实

 

 

北京,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但除此之外,大家或许不知道北京其实还是一座山林之城。北京全市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地面积62%,因此,山区的发展是北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后劲所在。长期以来,北京山区发展走的是“靠山吃山”的路子,资源的开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山区人民创造了收入,但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难以持续发展。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逐渐完善,大规模关闭矿山开采业和资源加工型企业,修复“受伤”的山体,并将山区作为“生态涵养区”,北京山区发展迈向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北京生态涵养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成绩单。2010年12月,市政府出台文件支持发展沟域经济,并纳入政府折子工程。2018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沟域经济”调整为“生态沟域”,北京山区发展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关闭矿山的背景下,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迎来了生态沟域建设的黄金时期。

 

生态沟域建设是北京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推动山区生态涵养区转型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布局生态空间的新载体。目前,北京生态沟域建设延伸到门头沟、怀柔、密云等7个山区和顺义浅山区的45个乡镇、398个行政村。但随着生态沟域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始出现沟域之间发展不均衡、沟域产业发展特色不够突出、沟域基础设施供需失配、社会投入缺乏保障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的支持下,北京农学院研究生生态沟域实践团队在何忠伟教授的带领下,参与京郊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密云、怀柔、顺义、平谷等8个区生态沟域建设的规划和评估工作,学习和践行两山理论,服务首都生态沟域建设。

 

     “最近这段时间跟随专家团队一同前往京郊进行实地调研,在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到当地的农户,为首都山区特色产业的培育、市民休闲、京郊农民收入等方面付出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在实践中求得学问长了本领。”北京农学院生态沟域实践团队成员梅雨婷说。

 

 

 

学以致用,守护首都的绿水青山

 

“曾几何时,我们这里还是一片荒山,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水,村里的人都外出务工。但是近些年我们这里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水变得清澈起来,河边护岸种植了海桐、小叶黄杨等各种各样的树木,还安装护栏,道路得到了修缮,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的出行问题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村子里的人也变多了,在政府的支持下和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这里已经从人见人愁的荒山沟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生态谷”,密云区古北口镇的村民激动地说。

 

“十四五”时期,密云区生态沟域建设持续服务于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坚持走优先、绿化发展路,最终把生态涵养区建成展现北京美丽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的典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化发展示范区,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北京山区特色。” 密云区农业农村局张天杰局长如是说。

 

        实践团队成员徐伟楠说:“在古北口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参加座谈会之后,对古北口镇生态沟域的建设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认识,古北口镇的生态沟域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突破,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和农户的交流真正了解农户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因此做科研不能只停留在学校深入山区才能获得生态沟域建设的第一手数据,将研究和学习与山区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才能学以致用。 

 

 

 

北京农学院生态沟域实践团队参加密云生态沟域建设座谈会

 

 

房山区河北镇历史悠久、风光秀丽、青山环抱,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旅游资源丰富。河东村正位于房山区河北镇以东3公里处,附近有铁瓦寺、房山将军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石花洞风景名胜区、七渡花果山等旅游景点,有房山磨盘柿、北京补花、张坊磨盘柿、金北联红小豆、甜酱黑菜等特产。近年来在河北镇河东村小港沟生态沟域建设引领下,加大力度、下真功夫治理河东村生态环境,并依托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将河东村打造成了一个绿色美丽、山清水秀的小村庄。

 

团队成员徐伟楠望着村民自家的蔬菜小院,想到生态沟域建设为村民们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有感而发: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河北镇河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有山有水,村民安居乐业,正是生态沟域建设让这里展现出了其独有的美丽。与村民的访谈调研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她们对生态沟域建设的支持,村民们现在所处的舒适优美、整洁卫生的宜居环境离不开大家对生态的保护。

 

 

 

团队成员与房山河东村村民进行访谈

 

 

 

特色产业培育,藜麦景观田绽放京郊

 

 

门头沟区2019-2020年重点打造雁翅镇田庄沟域及潭柘寺镇禅意悦心谷沟域使用生态沟域资金3020万元,全部足额用于生态沟域建设。在生态沟域建设的基础上,沟域内低收入农户提前一年超过低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线。通过生态沟域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富民的目标。

 

门头沟区因地制宜,聚焦特色产业。其中藜麦是清水花谷生态沟域下清水村的主导产业,实践团队成员张红在经过调研后向大家介绍到:藜麦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同时还是一种观赏植物。进入秋季后,藜麦的颜色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红色,火红的藜麦绘成了一幅美丽画卷,成为了花谷一道美丽的风景,甚是好看。

 

我们村现在可好了,不用出村子,只要你愿意,有的是活干,干活就有工资。地里种的这些庄稼我们就忙不过来,不过大家伙心里都高兴呀,因为干得多,挣得多呀,平平常常的一年就能挣个两万来块呢!下清水村村民王进军一边忙着收藜麦一边高兴地说。

 

 

 

团队成员在门头沟进行实地调研

 

下清水村党支部书记王进生说:今年藜麦种植在花谷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9月初开始变红以后就有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十一小长假期间景区接待了有2万多游客,集体收入增加了,花谷也成了网红打卡地。为了恢复饱受开采摧残的矿山,下清水村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小流域治理,打造出集赏花、摄影、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清水花谷生态观光园区,让废弃矿山荒沟变身花海,同时还解决了80名低收入村民的就业问题。

 

 

 

 

村干部向团队介绍情况                    下清水村藜麦种植区

                

 

门头沟区生态沟域建设着重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在淤白村打造芳草淤白精品民宿产业,在田庄村打造红色旅游休闲产业,在高台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房山区在黄土店村建成坡峰岭红叶品牌景区,13个酒店式民俗院落云上石屋,姥姥家”“桃叶谷30个精品民宿,通过环境升级,带动更多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吸引更多村民返乡就业创业,满足更多游客更高层次的休闲体验需求,发挥更多的乡村生态资源价值。

 

 

 

田庄村红色旅游资源调研

 

 

 

提供产业帮扶,“小榛子”释放“大能量”

 

 

怀柔区汤河口镇通过发展庄户沟门、汤河口等村500亩大榛子种植,使其形成了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眼下正值榛子生长茂盛的季节,据了解,开春时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农户们对树苗进行松土、除草、浇灌等工作,正是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成片的榛子树长势喜人,蔚为壮观。

 


为让低收入群众受益,自2017年起,汤河口镇就在庄户沟门、汤河口等村发展种植大榛子,通过土地流转,优选特色品种,建设种植园区等方式发展大榛子种植产业,进而拓展低收入群众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渠道,优先雇佣低收入户参与大榛子的种植管护工作。当前,庄户沟门村发展种植大榛子,并计划打算下一步与村里精品民宿配套发展榛果采摘产业。

 


现在,让村里低收入群众在家门口种榛子,不用出去干活,每天就能获得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