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典型案例

工作案例交流(19)昆明学院:云雁展翅彩云之南——研究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2021-03-18

分享: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19期推出:云雁展翅彩云之南——昆明学院研究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云雁展翅彩云之南

         ——昆明学院研究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乡村兴则民族兴,乡村美则中国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历史使命。昆明学院作为一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立足服务云南省、昆明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在全国农业专业教指委的指导下,积极参加了“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启动了“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加入了“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积极融入“助力精准扶贫,聚力乡村振兴”的国家脱贫攻坚工程中。

 

学校积极探讨现代学徒制理念下“12345”农业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以“云雁”作为学校研究生的品牌名称,启动研究生培养质量“云雁工程”。以朱有勇院士为楷模,积极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一件成一件”,将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中,不怕苦、不怕累,把个人的专业发展融入农村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中。学校积极参与“高原特色科技小院”的建设,组建昆明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植物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将专业实践与生产过程紧密衔接,引导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主动加入科技团队,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边提升,边感悟边创新,以己所学所长为地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为农民解难题、做实事,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青春汗水挥洒在高原红土地上

 

 

2020年,昆明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王启宇、方宇和吴志兴参与到余磊教授团队,深入到云南曲靖马龙、小房子等烟区,开展了“曲靖植烟区烟草黑胫病发病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这一课题。走进植烟一线,采用科学方法实地调查烟草病害种类危害程度烟叶品质产量防控措施等,并对病原、土壤微生态防控技术以及其他影响因子进行科学分析检测,以期为曲靖地区烟草病害提供有效、环保、可持续的防控策略;以科学方法保障烟叶产量质量,提高烟农种烟积极性,保障烟农收益;进一步提升曲靖地区优质烟叶生产水平,宣传科学的病害防控理念。以技术促进地区烟草产业发展,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保障乡村经济发展趋势,以强劲有力的经济态势助力新乡村、新产业、新模式的构建。   

 

 

 2019、2020级研究生开展田间调查

 

乡村振兴,知识为先。在调查取样过程中,针对烟农病株处理方法的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研究生紧紧抓住技术这个根本,把脉问诊,对症下药,耐心地向烟农讲解感病原理、防治方法及处理思路。治今天更要治明天,要让烟农了解病害发病因素,熟悉科学的防治方法,培养系统的解决思路;用宣讲破除思想的保守,认识的固化,用行动带动观念的转变、技能的提高,让美丽乡村美在人心,美在农田,美在劳动。

 

通过一年的调查,研究生感受到技术讲解是提高烟农对病害认识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是提高病害防控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不能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在讲解前应进行充分调研,深入了解该地区烟草病害防控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危害到什么程度;要认清烟农所思所盼、所需所求是什么;要把握“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要根据实际需要量身定制,解决影响烟农增收保产最现实的问题。让技术来源生产又回归生产,以新技术带动乡村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研究生和教授团队开展农户田间培训

 

下一步,植物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生志愿服务团队将围绕临沧市“两江一河”特色烤烟植烟区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主要病害继续进行诊断和防控,并在可持续发展思路指导下,依托高校先进的科研平台,筛选出新型绿色的防控方法,为提升临沧当地优质烟叶生产水平,完善当地烟草生产技术体系做好保障服务。同时,学生和导师团队还将进一步完善宣讲方式方法,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在宣讲过程中既针对本地区病害特征进行讲解,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他地区先进的种植方法、管理模式、防治方案等进行介绍,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部分烟农去样板基地、示范基地学习、观察;“引进来”现身说法,“走出去”开阔眼界,为实现“农民增收,生态增值,乡村增强”做实事,做好事。

 

 

科技之翅探索高原小魔芋的“大魔力”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产高质农产品种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云南省魔芋适种面积广泛,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统领下,具有发展高品质魔芋种植业的潜力和实力。过去几年,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都市特色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在西双版纳积极推广魔芋标准化种植,依托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形成魔芋产业集聚优势,探索魔芋产业集约化发展路径;团队在弥勒加强专业化种植,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绿色、可持续的种植理念,培养高素质的魔芋种植队伍,旨在建立起长效培训机制及问题反馈机制,用科学手段促进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

 

    魔芋高产示范基地             电视台采访魔芋种植技术

     

魔芋种苗田间调查              魔芋科技惠民技术培训

 

昆明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都市特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教授研究生团队,加强对魔芋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建立长期稳定的育种研究及重点新品种选育项目的资金融资机制,加强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有序推进新品种产业化应用,与企业联合共同打造“产业综合体”种植模式,不断提高魔芋产品使用等级,延伸产业链,探索魔芋深加工路径,让山区农民彻底摆脱守着“金疙瘩”过穷日子的状况,为魔芋种植户找出路,铺前路,走好路,让魔芋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散发新的光芒。

 

 

使命引领保护家乡的“山清水秀”

 

 

佤族文化发祥地----“临沧”坐落于滇西北,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于一身,贫困面广且程度深、脱贫攻坚后续帮扶任务任重而道远。临沧市矿产资源丰富,除了大量的小煤窑之外,闻名中外的“云南锗业”矿山基地也坐落于此,锗煤矿开发、生产所产生的大量废渣合理处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此,为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昆明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农学专业资源利用方向硕士研究生谢佳和崔世展在寒假期间对临沧市周边的矿渣处置状况进行了调研,以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矿渣的安全处置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助推‘脱贫攻坚后续帮扶任务’的顺利完成。

 

矿渣堆放和处置现状

 

目前“大寨锗矿”和“韭菜坝锗矿”矿区的矿渣均采取了较为合理的堆放措施,尾矿库均采用水泥围堰封存且辅以粘土底垫防渗,暂无环境危害之忧。经过前期调研分析,该地矿渣中镉含量显著超标(1.68-1.83 mg/kg),远超我国农业土壤风险管控制的阈值(1.5mg/kg),须进行修复方可实现土地的复垦。

 

尾矿植物修复现状

 

  目前,主要种植了桉树和云南杉进行植物修复。但团队经过调研分析发现,桉树和云南杉均不具重金属富集之功效,且矿渣肥力较低,pH值波动较大,桉树成活率高,但云南杉的成活率极低(绝大部分已枯死)。为了探寻更好的“修复”植物,调研组采集了矿渣及周边长势较好的植物植体(火炭母,桉树,藿香蓟,桤木,积雪草,伏地卷柏,黄毛草莓,雀舌草,蜈蚣蕨)。于是团队小组展开了蜈蚣蕨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对镉的累积机理和效率、砷镉交互及共存重金属对其累积效果的影响的研究。研究生团队对周边的农田土壤、农作物(茶叶)和渗滤液样品进行了采集,并在实验室开展了分析研究。积极探寻科学合理的“植物修复”方法对该区域的矿渣进行修复和治理,消除环境、农业安全隐患,助推脱贫攻坚后续帮扶任务的顺利完成。

 

       采集的部分植物样品

      

2019、2020级研究生农田土壤、茶叶及渗滤液样品的采集

 

 

乡村振兴终归要靠高层次人才培养作支撑,要靠你我共同参与、努力奋斗、积极创造。昆明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一条办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的研究生办学之路,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彩云之南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云雁”释义

“云雁”是学校研究生的品牌名称。“云”,云南简称,以“云”为第一字,即表明了项目地理位置,又兼有天高云淡之志气意境,同时,“云”也是目前大数据时代的新兴技术的发展方向。“雁”,高飞的鸟,一般鸟类能飞行高度为2000米,而大雁的飞行高度可达10000米,可飞跃珠穆朗玛峰,在此用此词,含义为培养展翅冲霄的人才。大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故往往以雁比喻信守承诺,言出必行。大雁在迁徙过程中行止有序,或成行或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于是古人赋予了大雁尊秩序、重情义的品性。“云雁”二字合之,发音似"研",“云雁”作为学校研究生的品牌名称即可传达所在之地,亦可表明新时代的鸿鹄之志。“云雁工程”是昆明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该工程是以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为中心,以培养过程为基础,以内涵建设为保证,以人才质量为目标,全面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

 

 

             作者:昆明学院  王启宇 方宇 郭丽红 余磊 刘佳妮 缪德仁

 

投稿单位:昆明学院研究生部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