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通知公告

【专家解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是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重要举措

2024-05-11

分享:

 第五届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石河子大学教授 吕新


一、《农业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文件出台的背景

1990年以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然而,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培养现象,特别是在评价考核环节。许多高校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采用相似的评价标准,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缺乏特色。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2023年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教研〔2023〕2 号)》(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同等地位、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的重要性。

基于《意见》的文件精神,为了推动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与分类发展,深化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考虑到各学科专业特点和学位要求,制定了《农业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要求》的发布旨在规范农业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文件明确了学位论文类型及要求

(一)明确了五种指导性学位论文类型

《要求》的指导性论文类型包括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工程)设计和方案设计在内的五种学位论文类型,涵盖了农业生产、乡村发展、农业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要求研究生运用专业知识和分析工具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五种学位论文类型在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均强调实用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旨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也指出,各培养单位可以自行探索并制定相应论文类型标准。

具体来说,专题研究类论文主要针对农业生产或乡村发展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路径。调研报告要求研究生进行科学规范的调研,对农业专业领域或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归纳。案例分析报告以农业专业领域的真实事件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设计主要针对“三农”和“乡村振兴”问题开展相关的实施方案设计、关键工艺优化和合理性评估等。方案设计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对构思、资源条件、标准、方法、过程等因素进行系统整合,且具有一定实操性的计划成果。

这五种学位论文类型都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研究生结合专业知识,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些不同类型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位论文类型的要求具体明晰

在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五种关键的学位论文类型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些论文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要求,但共同的目标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分析农业和乡村振兴领域的真实问题,不断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而且必须遵循严谨的科研伦理和科学方法,以确保论文结果的科学性和社会应用价值。这些论文类型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也重视研究成果在实际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广,助力研究生成为具有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期对当前农业及乡村振兴中的问题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方案。

三、文件提出了学位论文评价核心指标和要素

在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评价体系中,选题、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规范性构成了论文质量评价的五大核心指标。这五个指标互为补充,共同决定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确保论文能够在确立实际应用的基础上,保持创新性和高标准的学术规范,从而促进农业相关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五个指标的评价要素分别包括:

1.选题必须源于“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等实际问题,确保论文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和前瞻性。不论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产品设计还是方案设计,学生的研究都须紧密围绕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这不仅确保了学术研究的实践导向,也增强了研究成果的应用潜力。

2.专业性评价在各类论文中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并应用农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通过使用适当的研究或设计方法体现作者的科研能力,这彰显了研究生在专业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实地调查,学生都必须展现出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代表了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撑起学术性的论证,还能够在实践中找到落脚点。

3.实践性均要求研究成果与农业产业现象或问题直接相关,并在现实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这意味着研究生的工作需要与实际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等实践相连,直接推进问题的解决,并在可行性上得到验证。这个评价要素使得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创新性贯穿于所有类型的论文中,鼓励学生运用新视角、新理论或新方法进行研究,并期待研究、设计结果能够促进农业专业领域的实践和技术发展。在这一要素下,学生需要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供新的见解,无论是通过提出新方案、设计新产品,还是为现有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都要展现出学生研究工作的原创性和独创性。

5.规范性是对所有论文规范书写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这包括了概念的清晰度、结构的合理性、论证的逻辑性、图表的准确性和文字的清晰表述。此外,规范性也强调学术诚信,要求资料引证符合规范且对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这个评价要素不仅体现了对学术规范的尊重,也是保障研究质量和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要求》对农业教育高质量与分类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要求》通过规定学位论文的五种类型和五个核心评价指标,不仅确保了学生能参与高质量的创新研究,还明确了在将来推动农业行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方面的角色,为中国的农业和乡村振兴事业人才储备提供规范依据,其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强调论文需紧密围绕“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有价值,也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明显的效益。

2.激发创新潜能:通过强调创新性的要求,鼓励学生突破现有研究框架,为农业领域注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视角,从而推动行业的持续进步。

3.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位论文的多样性和评价标准的实践性,强调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解决的结合。这不仅增强了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4.科研行为的规范化:对规范性的要求,不仅提高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遵守学术诚信的意识。

5.优质人才的社会贡献:通过要求的实施,使研究生在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及产业规划等领域,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创新设计。这对于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最新动态